2022年07月09日 星期六

钻塔下的“匠心掘进者” 
——记长沙中心钻探机长吕敬尊20余年的平凡坚守

来源:地调局长沙中心 作者:贺前平、易莹、谢明江 发布时间:2025-08-14

天刚拂晓,薄霭如纱缠绕钻塔,钢架焊接口处,残留的焊接火花余温抵不过彻骨寒气,水汽凝结成细碎霜花。钻探机长吕敬尊蹲守钻机旁,他目光如炬,用扳手轻叩冻硬的液压油管接头,力道稍有差池,便可能损伤丝扣。这样的野外工作场景,他已坚守20余年,追着晨曦的露水上工,伴着月影和星辉返程,钻机轰鸣,成为漫长岁月里恒定的回响。“钻机一响,回家别想”,成为了吕敬尊常挂嘴边的顺口溜,稍显自嘲的话语却道出了钻探人的艰辛,他们与大山为伍、与密林为伴,大半年时光都在野外,可谓是“来时春风拂满面,归时秋霜染鬓边”。

坚守中锤炼淬志

“2001年,18岁的我迈进警营,便被派往条件极其艰苦的大兴安岭伊春市乌伊岭。盛夏时节,地面被炙烤得灼热发烫,那时交通运输条件差,我与战友们赤膊扛起棱角锋利的岩芯箱,肩膀磨出道道血痕,汗水浸渍伤口,收工时工装与伤口粘连,撕扯时钻心般疼痛,疼久了就习以为常了”。当谈及难忘的钻探经历,吕敬尊“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记忆犹新的是2014年那次钻遇水敏地层经历,当时钻入该地层遇水钻孔快速缩径,钻杆极易被‘咬’住。队里要求快速钻进并全程护好孔壁,我向队领导主动请缨,‘有我盯着,出不了岔子’,随即把铺盖卷搬到机台旁的铁皮棚,七天七夜吃住都在机台,神经绷如发条,眼睛熬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与钻进难题‘较劲’,仪表盘哪怕跳动0.1个数字,都能让我猛地坐直,靠着这股‘不能砸了活儿’的执拗,最后问题得以解决,我如释重负,心里美滋滋的。”每当回忆起原部队时期的往事,吕敬尊都引以为豪,将这段艰苦的岁月定义为个人的“地质勋章”。

2019年,吕敬尊刚团聚来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简称“长沙中心”),便立马投身到东江-韩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项目钻探工作中,当时暴雨连续下了半个月,机台成了烂泥潭,钻杆需三人合力才拔得动。吕敬尊吼一嗓门,“兄弟们,跟我上”。只见他第一个跳入齐膝深的泥浆里,带领机组人员用撬棍一点一点地挪动陷住的钻机,泥浆灌进雨靴,汗水和雨水交织,钻机抬出来后,他俨然成了一个“泥人”,腿又肿又沉,脚踝被石头划破的口子在泥水里泡得发白。20余年的野外一线钻探作业,磨破了50余套工装、30余双鞋,掌心布满老茧,被他戏谑为献身地质事业的辉煌“战绩”。

磨砺中创新突破

钻探这个行当,“老把式”靠经验,“巧把式”靠创新。吕敬尊的创新,源于“卡脖子”难题的倒逼。2023年,在施工湖北孝感松柏地热资源可行性勘查地热钻探项目时,红砂层成为钻进的“拦路虎”,这种地层遇水膨胀,像极了吸饱水的海绵,钻杆刚钻进去,孔壁就开始收缩,好几次差点把钻杆“吞”在里面,更麻烦的是,它吸水后还容易散成细颗粒,研磨性极强,钻杆磨损得厉害,断钻风险成倍增加。吕敬尊两天两夜没合眼,桌上摆满了膨润土、纤维素、环保抑制剂等泥浆样本,像“调中药”一样一点点调试泥浆性能参数。困到极致时,他就用凉水冲脸,清醒后继续盯着泥浆黏度计。第三天凌晨,当由他亲手调试的新型环保泥浆顺着管道注入钻孔,仪表盘上的孔径数据终于稳稳地定住,塌孔夹钻问题迎刃而解。那一刻,他“瘫坐”在泥地里,汗水混着泥水浸透工服,泪花在眼眶里打转,转而又强装镇定地对大家微笑起来,笑容里充满了心酸与喜悦。后来得知,这个方法不仅给单位节约了成本,还成为攻克红砂层钻进难题的“定制菜谱”,谁遇上了,照此方法调钻井液参数就行。

“东宁县金厂ZK002钻孔‘悬崖打洞’的钻井施工经历可谓惊心动魄,犹如‘刀尖上跳舞’,在45°的大倾角地层钻进,相当于在倾斜的墙壁上打洞,岩芯稍不注意就会碎在孔里。”吕敬尊盯着图纸琢磨良久,通过反复论证,他把“双管单动取心”工艺拆成20个步骤:钻具角度偏差控制在0.5°以内,转速稳定在45转/分钟,提钻时要像拎鸡蛋一样轻......他带着机组人员模拟操作了20余次,直到每个人的动作都像机器一样精准无误。当510米深的岩心被完整取出来,98%的钻孔采心率让队员们惊叹:“这哪是钻探,分明是在地里穿绣花针!”

这些年,他获批的6项实用新型专利,全是“泥土里长出来的智慧”。“花瓣式岩心爪”是在破碎带取心多次失败后琢磨出来的,取心率提高13%;“防跑偏装置”源于对易跑斜地层施工钻进的持续探索,将误差有效控制在3‰以内。当问及为何有那么多奇思妙想时,他摩挲着专利证书腼腆地笑道:“哪有什么妙招,不过是被难题逼急了,逼着钻杆长出‘脑子’来而已。”

继承中传经解惑

“小李,接钻杆要像给钢笔盖帽,歪一点就漏‘墨水’。”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鄂鹤页3井”施工现场,吕敬尊握着新队员的手,把生涩难懂的操作规程讲成了大白话。他的工具箱里,藏着一本被岁月染成深黄的“钻探秘籍”,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页岩地层60转/分钟”“破碎带双管取心要慢提”等,边角处还留下泥浆溅出的褐色印记,这是他20余年积攒的“独门秘法”,如今成了处理钻井事故的“活教材”。

 

年轻机长唐敏回想起第一次处理断钻事故时仍心有余悸。“当时我和组员们手忙脚乱慌了神,差点用蛮力硬拔,吕机长一把拉住我说道:‘慌啥?断钻就像手上扎了刺,得先看清在哪儿,再慢慢挑’。”两人蹲在孔口清理岩粉,正午的太阳灼烤着大地,热得人脑袋发晕,汗水顺着安全帽带往下滴,在泥地上砸出一小片湿痕。历时三个小时的“紧急抢救”,断杆被特制打捞器顺利取出,吕敬尊拍着唐敏的肩膀说道:“记住啦,急是钻探人的忌讳,稳才能保住孔、保住数据,也是保住自个儿安全。”

这份倾囊相授的真诚,浇灌出丰硕的果实。他亲手带出的8名机长、20余名班组长,个个独当一面。他将“红砂层泥浆黄金配比”“大倾角钻进操作秘籍”等经验,毫无保留地编纂成《钻探实操手册》,连最基础的“拧丝扣要对角用力”都配上清晰的示意图。有人劝他将关键核心技术“留一手”,他指着机台旁的“党员示范岗”标牌说:“钻探是团队协同作战,多一个人会干,就多一份安全,多一份踏实。”

团队的力量,在实战中大放异彩。2024年底,在湖南永州承担湘西南零陵-洞口地区锰矿多金属战略性矿产调查评价项目时,工作区硅质灰岩地层坚硬致密导致机械钻速低、钻头寿命短,碳质泥岩地层水敏性强,极易引发缩径、塌孔和夹钻等问题,甚至导致钻孔报废。当时行业成孔率不足50%,吕敬尊带着团队不讲条件、不提困难,下大力气改进泥浆配方,通过采用自行优化配方低固相泥页岩抑制性防塌钻井液克服碳质、碳泥质水敏性松散地层;通过优选改进钻头金刚石品级和底唇面类型,有效提高钻进效率,钻遇强硅质硬岩层钻速由0.8m/h提升至2.9m/h,钻头寿命由60m提升至280m。该钻孔钻获多段优质锰矿层,见矿性较好,为巩固拓展永州锰矿资源基地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橄榄绿”到“地质蓝”,吕敬尊改制不改本色、换装不换精神,一直在钻探“主战场”冲锋。先后荣获两次集体三等功、两次个人三等功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好”党员等荣誉的他,谦虚地说:“我只是一名平凡而普通的钻探工作者,这份荣耀属于团队,钻探任务是需要团队齐心协力才能高效完成,个人成绩算不了什么。”面向未来,他将带领机组持续在平凡岗位默默坚守,胸怀国之大者,立足国之所需,朝着向地球深部进军的目标,以钻塔为笔、以岩层为纸,用青春热血钻穿地层繁华,探索地球深部奥秘,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贡献地质人的一份力量。

作者:贺前平、易莹、谢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