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09日 星期六

攻关生态地质问题 擦亮生态修复名片 
--中国地调局长沙中心生态修复综合调查工作侧记

来源:地调局长沙中心 作者:陈方伟、谢明江、毛雄 发布时间:2024-02-27

为有效解决区域性生态地质难题,有力支撑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推动地质调查事业高质量发展,自2020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简称“长沙中心”)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先后承担“岳阳市耕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湘西片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洞庭湖区湿地生态修复综合调查”和“湘西南怀化-邵阳地区生态修复综合调查”四个地质调查项目,组建生态保护修复业务团队

团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政府需求,历时4年,在南方重点生态区选取典型地段、重要流域和湖泊湿地开展生态修复综合调查,基础地质研究认知水平显著提升,地质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转化提质增效,人才团队建设迈上新台阶,为解决区域性生态地质问题提供了地质方案,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支撑服务乡村振兴贡献了地质力量。

 

培根铸魂融合 凝心聚力谋发展

团队组建之初,成员普遍年轻,平均年纪仅30岁,面临业务工作量大、专业技术力量匮乏、经验能力欠缺等难题,团队秉持“党建引队、业务立队、人才兴队、能力强队”的理念,强化党建引领,凝聚奋进力量,激活党建工作活力;聚焦主责主业,提升核心能力,打造“拳头”品牌;精心“筑巢”育才,加大培养力度,打造高素质人才团队,为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支部以“三会一课”为抓手,常态化落实23项经常性主要工作,认真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和谈心谈话工作,扎实开展富有特色的主题党日活动,促进党支部建设科学化、规范化运行;遇到重大事项和急难险重任务,党支部着力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召开支委会或支部党员大会,群策群力、集智攻关,推动重点工作贯彻落实;在党风廉政方面,党支部以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检验政治本色的“试金石”,常态化分析研判廉政风险隐患,科学合理做好预算绩效支出,确保项目经费“花在刀刃上”。2023年团队所在党支部先后被自然资源部直属机关党委评为“四强”党支部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评为转制改革“先进集体”。发挥党员“头雁效应”。支部着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自主创建“人员风采”“争先创优‘四星’评比”专栏,设置党员先锋岗,最大限度调动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用好党员突击队,党员干部当先锋、挑重任,敢于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不惧困难闯创干,全力攻克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关,永葆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加强人才团队建设。团队坚持“人岗相适、人尽其才”的培养原则,以三出两有”(出人才、出成果、出思路,有措施、有进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OKR(目标与关键结果)考核制度,采用“老带新”“结对子”帮扶方法抓实技术标准规范、基础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研讨、成果报告编写、论文专著发表、发明专利申报等各个环节,全力推动团队整体能力提升,打造一支堪当生态地质综合调查、水土质量监测评估和土壤重金属生态修复等重任生态修复专业化队伍。团队成员4人次受到指挥中心以上党组织表彰,为业务转型拓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锚定目标闯创干 聚力攻关担当

受领任务之初,团队仅两人是地球化学相关专业,大多数人员是第一次从事此项工作,毫无经验和头绪,生态修复综合调查要干什么?怎么干?团队成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团队负责人鼓励大家说道:“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代表的是区域性生态修复综合调查的‘国家队’‘中央军’,我们要为国家提交一份科学精准的调查数据,可谓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团队成员听完后精神抖擞、充满斗志,开始翻阅大量调查报告和文献,总结提炼先进经验方法,不断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并扎实开展野外基础调查研究,获取精准的“第一手”调查数据,做精做实综合分析研究,推动产出整装性、原创性成果和推广应用,用实际行动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在汨罗市桃林寺镇,当地生产的红薯远近闻名被誉为“红薯之乡”,但是由于品牌效应不足,加之销售链中断,导致红薯滞销,村民们纷纷改种玉米,“红薯之乡”的美称名存实亡。得知情况后,团队调查人员积极走访当地农业农村部、镇政府、村委会,精准对接需求,谋划工作部署。在桃林寺镇共采集843件土壤、农作物等样品,化验分析结果显示,桃林寺镇土壤质量以优质良好为主,其中绿色富硒土地2万余亩,可直接用于开发绿色富硒食品、无公害富硒农产品或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2023年,当地百姓扩种红薯万余亩,有效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湘西北边陲,当地因百合而闻名,种植规模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被誉为全国“百合之乡”。近年来,土地质量下降成为制约百合增产的“瓶颈”,团队调查人员通过系统采集百合土壤根系样品和送样分析因地制宜提出轮作和间作、施用微量元素肥料的建议,编制完成《百合品质专项调查报告》,精准服务特色农产品开发利用同时在该县耕地集中区开展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58km2,通过综合分析土壤硒元素等级、土壤污染风险、农作物富硒率等要素,圈定了连片天然富硒地块13251亩,壤硒含量平均为0.49mg/kg,是天然富硒农产品开发的优势区,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技术支撑该地获得全国第二批天然富硒土地认证。为进一步推进地质科学乡村文化深度融合,团队联合龙山县人民政府深入挖掘里耶镇地质文化资源,依托古镇秦简、八面山云巅露营、二叠系化石探秘等系列生态旅游项目,打造“地质+生态旅游”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以八面山为主题的山区避暑旅游名片,助力里耶镇成功获评国家级地质文化镇,同时也是湖南省首个三星级地质文化村(镇),有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中洲乡地处洞庭湖畔,位于岳阳县城的西南部,因其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岳阳县“棉、粮、油”等农作物基地,但区域内重金属污染较重,严重危害到粮食生产安全,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为探究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效果,团队调查人员选取区内大面积种植的“中洲香”草进行调查发现“中洲香”草生长周期短、生物量大,新鲜秸秆中镉含量达到 0.82 mg/kg,在不考虑镉的持续性输入及吸附效果变化的条件下,种植“中洲香”草5-8年可使土壤镉平均含量由 0.86 mg/kg降低至筛选值0.3mg/kg以下,具有较好的土壤修复效果,且中洲乡农业条件与洞庭湖区基本相似,“中洲香”草种植在整个洞庭湖重金属污染区域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其秸秆不仅可以用于沼气生产原料,还可用于生物质发电,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产生较好的污染土壤修复效果。


科技创新提 接续奋斗谱新篇

创新是推动地质调查现代化的“驱动力”。转制改革以来,团队着力发挥科技创新“引擎”作用,加强地质科技自主创新,打造科技创新高地赋能业务高质量发展      

团队以生态修复基础调查数据为突破口,筛选出庭湖区稻米重金属超标的关键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绘制重金属活性等级图,提出农耕区重金属污染土壤植被重固联合修复方法,完善洞庭湖区山水工程部分保护修复单元三级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初步构建洞庭湖区地表基质层分类分区方案,并联合湖南省物化所、中科院亚热带所成功申报湖南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洞庭湖区地表基质成层过程碳源/汇效应与固碳潜力研究”)

2023年,团队依托岳阳市耕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系统总结洞庭湖区优质土地资源分布、土壤重金属元素迁移转化机制、农作物的安全性及富硒特征,并围绕构建调查体系、改进调查技术、发明土壤修复方法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申报的“洞庭湖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创新及应用”成果荣获湖南省地质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应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为基础,联合湖南省地质院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向湖南省委省政府提交从土地质量调查看打造洞庭湖区高质量“鱼米之乡”的对策建议调研报告得到湖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擦亮了洞庭湖区“优土好米、碧水佳鱼、生态美区”靓丽名片,助推洞庭湖区“鱼米之乡”高质量发展

4年来,团队累积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SCI/EI论文5篇)、专著2部软著2项,成功申报各类开放基金课题3,获批专利10余项(发明专利2项),2人荣获“湖南省青年地质科技奖”,1部科普视频“2023年地球科学科普作品”优胜奖“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等科普日为契机,开展科普活动8次,受众5000余人,社会反响强烈。

2024年,是长沙中心落实“三步走”“三级跳”战略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以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年。下步生态修复调查团队聚焦主责主业,踔厉奋发、笃定前行,以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奋斗姿态彰显新担当,以铆足干劲、驰而不息的务实作风展现新作为,加快构建南方典型区生态修复综合调查评价体系,打造南方生态保护修复亮点名片,奋力书写生态修复综合调查事业新篇章。

作者:陈方伟、谢明江、毛雄    摄影:汤恒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