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阳光、空气和水一般不可或缺;我,为万千生灵提供居所和养分。或许因为有我,这个星球才被称为地球;或许因为有我,璀璨的华夏文明才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土壤:大家好,这个“我”说的正是在下——土壤。
农田:哎呦呵,可真能抢风头,大家可别信它的啊,这个“我”呀,指的可是我——农田。
图1:土壤与农田
土壤:您知道啥是土吗,《说文解字》中对“土”的解释是:“土者,地之吐生物者也”。意思就是土是大地生长万物的介质。现代土壤学也把土壤描述为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都公认了土壤是提供植物生长的基本物质。人上面都说了,为万千生灵提供居所和养分,这很明显说的就是我土壤呀!
农田:那人家还说了呢,因为有我,璀璨的华夏文明才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早在7000年前,随着河姆渡人在长江下游学会种植水稻,水田便首次出现在中华大地上,没有我呀,大家都没饭吃。
土壤:你要这么说也有道理,但咱们其实不用争,因为你我本就是一家人。
农田:什么什么?一家人?你把话说明白喽。
土壤:我们地球上的陆地覆盖了土壤才成为土地,而土地在人类的耕作活动下成为了农田。从时间的角度看,也一定是先有土后有田,约4.1亿多年前,水生的低等植物演化出原始陆生维管植物,即裸蕨,经过不断向陆地发展分化,它们加速了对岩石表面的腐蚀,并最终形成了原始土壤。与之相比,农田的发展历史则短的多,最早的农田是9000年前地中海地区古埃及人的小麦田。所以啊,土壤可以说是农田的基础,为农作物提供必要的生长条件。
农田:闹了半天,原来你才是大哥,那只要有你的地方,都会有我喽?
土壤:那可没准,农田虽是由自然土壤发育而成的,但并不是任何土壤都可以开发为农田。首先当土壤的坡度大于25度时,就不适宜发展为农田了,其次土壤要有一定的厚度,才能存储水分和养分,供作物根系生长之需。我们看哪些土壤适合做耕地,首先看它的有机质,有机质多的就适合耕作。一个简单但不完全可靠的辨别法就是颜色,土壤比较黑的有机质比较丰富。人们常说,东北平原的黑土地肥沃得能攥出油来,还真是有依据的。但如果是被石油污染的土壤,虽然土壤颜色也是乌黑的,可就不适合耕种了。另外啊,一些健康肥沃的土壤也会因为各种原因“生病”,变得不适合耕种。尤其是在耕种过程中不恰当地使用农药、化肥等,有意无意地向土壤加入了不利于作物健康生长的各种“有害”元素,这会导致土壤污染与退化,削弱对农作物的生产能力。
图2:沃土生精华
农田:这里面的道道这么多呢,那我们农田的好差和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喽?
土壤:那是肯定的呀,不仅是农田的好差,农田上适合种什么作物和土壤也有着密切联系。自然界的土壤是多姿多彩的,古代就用五色土来象征中华大地。我们土壤的种类繁多,形成的农田也是各有千秋的。《逸周书·度训解》中提到“土宜天时,百物和治”,就是指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作物。比如我们说到大米,都会说东北大米好吃,而东北的黑土也是功不可没的。因为黑土有机质含量高,营养丰富,土质疏松,所以这样的土壤上产出的大米当然“油汪汪”的。又如烟台的苹果、赣南的脐橙,这些优势作物的产出除了地形气候等因素,也跟土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农田:怪不得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看“一方土种一方田”也同样适用。“稻熟天下足,沃土生精华”,没有您的滋养,就没有我们的收获!
图3:丰收的季节
土壤:谢谢夸奖,我虽然在地球上极为普通,但也是大自然中必不可少的一员。土壤学家赵其国院士提到土壤保护时曾说“人地和谐,地力常新”,健康的土壤是可持续农业的基础,通过恢复土壤微生物环境,我们不仅能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还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让我们一起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共同守护这美丽的地球家园。
作者:张俊、吴文彬、谢明江